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法学院金曼老师在人民政协报发表文章“发展京郊“农村大集” 激活首都休闲经济”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各地的民生恢复都面临不少压力,北京亦如此。如何激发市场活力和潜力,回应首都市民的民生期待,是一道亟待解决的命题。近几个月来,“地摊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火热开启,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国家形象的代表,在中心城区发展地摊经济不切实际。但京郊各乡镇的农村大集是地摊经济的延续,也是休闲经济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以农村大集为抓手,提振休闲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或许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新契机。

北京各郊区基本上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镇。在北京现有的十个郊区中,几乎每个区每个乡镇都有集市集贸。集市开放有固定的集场和集期,平均每个镇每周开放两次,多时可达三次。集市上物品丰富,也极具地域特征。如大兴青云店大集大葱和大蒜、延庆张山营大集的特色果品、怀柔长哨营大集的绿色山货、密云溪翁庄大集的杂粮荞麦面等。不同的集市还展示着京郊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特色,如大兴的魏善庄大集、通州的张家湾大集、平谷靠山集大集等已有上百年历史,而门头沟区陇驾庄的满族文化集市、通州区于家务的回族文化集市则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发展农村大集不仅满足了就近居民的生活需求,保障了部分基层群众的生计,也能促进灵活就业,为无业者和低收入者提供自食其力的新起点,为农民提供农商转化的融合点,让更多的人通过这种低门槛的方式实现创业创收。而且,京郊集市还是展示北京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窗口,是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构成了潜在的休闲旅游资源。

疫情发生至今,全球休闲度假旅游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国内跨省旅游也尚未完全恢复,本地游迎来了新的机遇。疫情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希望寄情山水缓解精神压力的愿望更加强烈。据北京市统计局近期公布的“疫情期间北京市居民消费习惯和消费意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5582名消费者中,有65.9%的被访消费者期盼外出旅游观光。可见,大力发展农村大集,激活首都休闲经济,是适时之举。

然而,京郊传统集市基础设施简陋,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周边交通长期拥堵、环境景观面貌较差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目前,对于农村集市存在的各种问题,不少郊区开展了针对性的整治。但除了“自我提升”,农村大集还要在“深度融入”上下功夫。

2012年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对山货大集进行了升级改造,将其建设成为“汤河川满族风情文化园”。改造后的文化园,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将山货展卖、文化展演、小吃品尝、休闲旅游融为一体,吸引了众多的游客。门头沟区陇驾庄大集也在寻求转型,试图打造“大集、公园、停车场”一应俱全的特色商业街,以提升集市的休闲品位。这些尝试都为实现农村大集与休闲经济的有机融合积累了宝贵经验。

农村大集作为我国经济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如何发展好农村大集,进一步激活休闲经济,推动民生复苏,需要各方认真作答。目前,首都防疫效果明显,疫情蔓延得到遏制,在严格落实防疫政策的前提下,农村大集全面开放指日可待。在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京郊可借势先扶持和树立一批老百姓满意的示范集市,在总结和交流农村集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打造兼具乡村气息和现代气息的农村集市,吸引更多客流。同时,各郊区也要充分利用各自集市的特色,充分挖掘集市的休闲旅游资源,为市民提供休闲、旅游、度假的服务和体验,让农村大集真正融入到百姓的休闲生活中。

发展农村大集,不应只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举,更应是面向未来的长久之计。我们期待政府抓住机遇,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农村大集的创新,探索适应首都人民需要的集市发展模式,让农村大集不仅成为乡村的“烟火气”,也成为城镇的“小幸福”。

(作者系北京物资学院法学院讲师金曼          本文发表于 人民政协报 2020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