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本科生导师制 抗疫期间 崭新的打开方式
同门“线上”读书分享来咯
法学院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将同一导师带的不同年级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建立了“同门学习圈”,同学们将在导师的指导下共同开启抗击疫情期间的线上互动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网课进行中,学习不止步。
法学院同门“学习圈”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经过近两周地分享和学习,
大家收获满满,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同门学习圈的学习成果吧!
同门圈之“静静组”
“静静组”的八名同学利用腾讯会议平台依次进行自己的好书分享。同学们精心准备了ppt,纷纷将书籍的梗概和自己的理解融合起来进行展示,敞开心扉地分享自己内心对于书籍的理解和思考。导师李爱华教授肯定了不同年级的弟子们认真准备、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风气,针对弟子们的分享进行了点评和总结,也分享了自己大学时期阅读书籍的经历,感慨阅读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都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鼓励同学们广泛阅读、勤加思考,拓宽自己的思维和眼界,为法学专业课的学习铺好坚实道路。

同门圈之“ 曾经婉拒吴彦组 ”
在组长乔金林大师姐的组织下,本小组进行了本学期第二次“同门学习圈”活动,主题为“好书推荐-读书分享会”。此次分享的是19级的三位学弟学妹:王荣程、玉苏普、杨闻慧。王荣程同学推荐《拉贝日记》,此书讲述了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真实经历和感受。玉苏普同学推荐《圆圈正义》,认为作为一名法科学子,我们应当从不同角度了解国家。杨闻慧同学分享了一位记者在经历了各种各样采访后的成长经历。导师高泉老师高度赞扬了三位弟子的分享心得,在点评的最后鼓励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厚德载物,学有所得。

同门圈之“ 学习啊学习组 ”
导师阎章荣老师带领弟子们研读了《利维坦》、《论法的精神》和《杀死一只知更鸟》三本书。李鑫洋同学用诙谐的语言介绍了《利维坦》一书,其中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引起同门的思考与讨论。宿雨诗同学介绍了《论法的精神》一书,她从探寻和阐释法律精神的角度讲解了自己对这本书的认识。同门们一致认为,法科学子不能把法学当作一门孤立的学科来看,而是应该把法律与周遭的环境事务联系起来,用发展的眼光来学习研究这门学科。苑慧源同学介绍的是《杀死一只知更鸟》一书,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尊重、平等人权甚至对教育儿女也具有意义的故事。通过她的介绍我们体会到法律的全部尊严在于对生命的敬重和对证据的坚守,撇开生命,法律便无正义可言,远离证据,法律便失去公正。

同门圈之 “ 奥比岛 ”
“ 奥比岛 ”上有来自三个年级的11名同学,都是闫仁河老师的弟子。读书分享会上,闫老师分享推荐西方经典小说《还乡》、《尤利希斯》等,孟冲同学推介加缪的经典小说《鼠疫》,张辰丛推介西方文艺复兴的经典代表作《堂吉诃德》,这些小说都是经典名著,常读常新。王阔师兄推介的《姚明传》和申童小师弟推介的《李白传》,穿越古今伟人和英雄的事迹却依旧历久弥新。汪雨桐分享了《南京大屠杀》,让我们以一种更客观冷静的方式去对待历史。张文康介绍的《被讨厌的勇气》是对心理学和勇气学的一次结合。蒙怡彤讲述了《父与子》的故事,呼唤我们在抗疫宅家期间要更好的处理家庭关系。
读书分享会引发了同学们关于“阅读到底意味着什么”的思考。同学们提到,在现代社会里,生活的压榨和娱乐信息的泛滥,我们很难战胜自己去阅读。一本200多页的小说读起来不过两个小时而已,是我们的生活连两个小时都没办法挤出来吗,还是我们自愿成为信息的奴役,舆论的添火者。同学们一致认为,思考读书有什么意义,就像思考人生有什么意义一样,空想是得不出答案的,只有实践才是唯一的方法。去读书,去生活,去思考,或许你就会给自己写出一份答案。
读书分享会最后,导师闫仁河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希望大家在珍惜学业的同时,能够更多的去开阔自己的视野,见识到不一样的世界。

同门圈之“ 如来佛组 ”
导师杜一华老师带领弟子们开展的“同门学习圈”第一次活动内容丰富。首先是读书分享环节,同学们分享的书籍类型各异,科幻小说《三体》、政论类的《论美国的民主》、法律类的《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西方审判使》、《西窗法雨》,还有三毛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以及社会学著作《未来简史》,如饕餮盛宴,让同学们应接不暇,只恨时间短暂。

之后,同学们进行了近期网课学习成果的分享。同学们纷纷展示出自己所做的课堂笔记,科目涵盖了从英语到法学专业课再到各类选修课,有的同学在电脑上用专业软件完成的电子版课堂笔记,科技感爆棚;有的记录在练习册上,点点滴滴流淌着知识;还有更多的是传统手写版笔记,彰显着个性。导师杜一华表扬了同学们在家不停学、不懈怠的好学风!

同门学习圈之“ 王程远组 ”
12名来自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同学们因为同门在线上相聚,在导师李惠阳老师的引领下进行了第一次的读书分享。王程远大师兄向同门推荐了《三体》系列图书,他以三体的内容和他的个人感受作为切入点,在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的同时,还讲解了一些科幻设定。他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变幻不定的语调活跃了会场气氛,同学们在轻松愉快中感受到,这一系列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想象力的丰富拓展,更多的是对于世界中大与小的思考,正如苏轼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应学会用一种更高层次的维度去看待事物。

学姐郑雪贤是同门中的学霸,她推荐的书目是《红楼梦》和《蒋勋说红楼梦》。郑雪贤同学在介绍这两本书的同时,还交流了她与这两本书背后的故事,带着师弟师妹们一起重温在中学时代听蒋勋读红楼的点滴,以蒋勋细讲红楼梦的第一回结束了本次读书分享环节。
导师李惠阳老师在点评和总结中,对同学们深入分享、互动学习予以肯定,并指出了今后开展同门学习圈时可以努力提高的几个方面,并对下次学习圈互动学习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和期望。

同门学习圈之“ 阿里巴巴董事会议圈 ”
导师张鹏老师指导“ 阿里巴巴董事会议圈 ”的弟子们围绕《法的门前》这本书开展深入解读和学习。《法的门前》这本书是美国各大学法学院比较通用的一本法律教科书,也可看作是一部英美法的微型百科全书,模拟了美国法律过程的实际运作,打开了进入法律和社会的大门。同门们同读一本书,并根据不同年级进行分工开展分享,互相学习。本次圈学习由曹一木主持。

唐子晟同学主讲引言部分,讲述了来自卡夫卡的《审判》一书中的一则寓言,并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在法的门前,守门人既是法的维护者,也是民怨的抒发者。贾晨雨同学主讲第一章的内容,通过分析几个关于师生和夫妻之间的案例的异同,总结出由各个案例推断得出先例在判案的作用中有加强的,也有削弱的,需要依据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来决定,每个新的案件都不能用先例准确预测。李滢彦同学着重讲述了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是否应当遵循先例和如何遵循先例的观点,并提出问题引发同学们思考。
田辰怡同学在分享中以北大法学院石碑上的字“大学堂开,法律门启;安邦济世,正义恒立”和古罗马的一句谚语“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为结尾,提示法科学子进入法律之门的使命与担当。刘辰同学对第九章“法律是形诸文字的恐怖和挑战法律”的学习进行了分享,着重讲解了正义法和非正义法的概念和区别。荀秋楚同学从三个层面对整本书进行了总结,建议同学们要联系中国的法律理论与实践去读书。
这周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法学院的“同门学习圈”活动促进同门不同级“以老带新,新老互补”的学习风尚,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共建同门“学习圈”、“友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