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法学院成功举办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开题论证会


2025年2月25日下午,北京物资学院法学院组织召开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问题研究》开题论证会。会议由课题主持人、法学院法学系主任张馨天副教授主持,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应用法学研究所全程指导,来自司法实务部门与学术界的九位专家线上线下共同参与论证。法学院院长吴长军教授及课题组成员列席会议。

本课题由法学院张馨天老师与河南省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二庭庭长赵斌联合申报,聚焦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战略部署,针对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制度中存在的"惩戒标准泛化""分级分类机制缺失"等现实困境,构建"理论建构-实证分析-制度创新"三位一体研究体系,最终将形成司法解释建议及专题研究报告。会议特邀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晋怡、北京市通州区司法局副局长张康林、河南高院执行实施监督庭副庭长张俊宇组成实践专家论证组,中央党校政法部民商经济法室主任、教授王伟、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与信用评估研究中心主任石新中、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民事诉讼法研究所副教授杜闻组成组成学术专家指导组,通过"文献分析-实务验证-制度构建"三维度开展深度研讨。

   


吴长军院长代表学院向与会专家致欢迎辞,强调本课题对提升学院科研水平的重要意义,系统介绍了法学院在法治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等领域的特色成果。张馨天老师从课题背景、研究现状、技术路线及预期成果四方面展开阐述,重点解析课题的创新和阶段性成果。赵斌庭长结合河南各级法院执行案例,从司法实践角度就课题的司法依据、实践案例及评析等方面进行汇报。



                           


在专家评议环节,晋怡局长肯定了课题理论深度和实践分析,建议进一步优化课题文献及案例梳理,关注信用修复与惩戒威慑的平衡,避免过度限制惩戒措施适用。张康林副局长强调司法裁判文书大数据分析对课题的重要意义,建议课题组对人民法院既有判决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现有信用修复问题的根源问题。张俊宇副庭长提出可以考虑将拒执罪情形纳入最高失信等级,并考虑完善悬赏公告澄清程序。王伟教授提出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信用修复应体现“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构建"惩罚-教育-修复"递进机制,给予更多主动修复机会。石新中教授指出现行70%执行案件未主动履行的现状,建议细化失信修复分类标准,建议区分"信用修复"与"失信消除"法律概念,建立"修复积分制度"。杜闻副教授建议课题组强化对失信修复的分类梳理,在研究视角上关注强制执行的整体背景。与会专家均认为失信修复制度需重点突破部门信息共享壁垒,建议建立"法院-征信机构-行政机关"动态数据系统,确保信用修复结果及时同步至联合惩戒单位。


                           


会议最后,吴长军院长再次对专家们的指导表示衷心感谢,本次论证会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将继续完善科研支持体系,通过组建跨学科团队、搭建实务协作平台等方式,助力教师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撰稿/摄影:赵俊皓

审核:吴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