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法学院与潞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举行结对共建座谈会


2025年4月29日,按照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创新示范联合体要求,秉承“运河文化赋能思政教育、运河学子投身文明实践”理念,法学院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结对共建座谈会在潞城镇政府会议室举行。双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法治建设、文化赋能、基层治理、学生实习实践与创业就业展开深度对话。潞城镇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潘玉霞,宣传部副部长朱军、张飒,宣传科科长王芬、东前营村党支部书记许华英、小豆各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宏旭热情接待,法学院党总支书记毛文富、党总支副书记何佳赢,法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陈璇玉参会。

生态立镇谋发展法治赋能促振兴

座谈会伊始,潘玉霞委员以“生态智慧镇,城市后花园”为定位,系统介绍了潞城镇的发展规划。她指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后花园,潞城镇正以“生态优先、智慧驱动”为核心理念,统筹推进绿色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整治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文明银行”积分激励机制,全镇已形成全民参与文明实践的良好风尚,但法治化治理水平仍需提升,特别是在土地流转、生态补偿等涉法事务中亟须专业支持。

文明积分激活力法治护航新实践

潞城镇文明实践站负责人张飒随后详细阐述了“文明银行”的运行成效。该平台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环境整治、文化活动等获取积分,兑换生活物资或服务,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张飒提出,未来计划与法学院合作开发“法治积分”模块,将普法宣传、矛盾调解等纳入积分体系,以法治思维深化文明实践内涵。

村情直击:经济提质与文化破局

在村情介绍环节,东前营村党支部书记许华英坦言,该村虽依托生态农业实现集体收入稳步增长,但面临产业升级瓶颈。同时,她指出村民法治意识薄弱,纠纷调解仍依赖“人情大于法理”的传统模式,亟须法学院提供合同审查、风险评估等专项服务。小豆各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宏旭则聚焦文化建设短板:“村里新建了文化广场,但法治主题宣传栏内容三年未更新,法治文化活动全年不到5场。”他提议,双方可联合打造“法治小院”,通过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等形式,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何佳赢详细介绍了“运河学子百村行”行动方案以及目前与潞城镇中小学开展的相关活动。随后从法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储备、实践成果三方面介绍了学院优势。她表示,法学院会聚焦每个村的实际情况,从党团班一体化的角度,带领师生为东前营村和小豆各庄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毛文富书记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法学院将组建以青年教师、党员教师为骨干力量、研究生为主体的调研团队,围绕村庄改造规划、基层环境治理、乡村法治建设等课题开展田野调查,争取做到“不添乱,多帮忙”,达到法学院和潞城镇双赢。

此次座谈会标志着政校合作迈入实质性阶段。未来,双方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载体,探索“法治+文明”双轮驱动的乡村振兴路径,为副中心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创新样本。


图文:陈璇玉

审核:何佳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