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务管理 > 正文

法学院2020年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工作思路和要点


 


2020年是法学院“砥砺奋进,再上水平”之年,学院整体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依照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继续实施“实、精、高”治理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一流专业建设,重视一流课程建设,打造金课,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努力提高发展质量,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为达到法学专业硕士点申报条件打好基础。法学院将继续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基础上,以“突出流通法特色、建设一流课程、打造一流专业、培育一流法治人才”为目标,主动适应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找准法学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按照国家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标准,深化推动建设一流课程,打造金课,申报专业硕士点,重视实践,协同育人,支撑一流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专业与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实施学院质量监控体系与运行机制

严格执行教学流程与管理制度,建立完善落实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新任教师试讲、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等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教学考核制度、系主任听课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青年教师青年教学基本功大奖赛等教学管理与促进制度。构建院系两级监控组织,丰富质量监控的内容,完善运行机制,并建立制度体系。组织好中期教学检查工作,提升教学质量水平。加强质量监控,全面做好教学信息监控、教学督导监控和专项评估监控。

(二)组织好本科招生工作,继续开设好法学辅修双学位班

制定完善招生简章与招生指南,组织本科招生现场宣讲会,接受学生及家长现场咨询与来访咨询,完成本科招生计划。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让学有余力、学业优秀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继续开设好法学辅修双学位班工作。

(三)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一流课程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教学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牢固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紧密结合我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优质本科课程和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法学专业建设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积极推进市级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建设与申报工作;重点建设“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积极组织申报本科生导师制模式与实践探索等市级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工作。找准教学改革项目,打造精品课程组织好综合课程改革项目、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立、结项评审工作。着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开展基于数字平台与数字资源的教学信息化改革,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课堂魅力。提高过程性考核比重,增加能综合体现学生专业能力与技能的考核方式探索与应用。

(四)建设市级优质课程,加强一流课程建设

以专业建设为重要抓手,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着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建设北京高校优质课程与优质教材课件。同时积极组织申请新的北京高校优质课程与优质教材课件。高度重视加强本科课程及教材课件建设,充分发挥“优质本科课程”和“优质本科教材课件”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发教师对本科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进课程创新与课程建设,提高教材课件的规范性和前沿性,有力支撑学校专业发展建设和实践创新教育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学专业课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推进“课程思政”试点改革;做好已申报立项的市级优质课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建设。积极培育申报培育校级、市级、国家级一流课程,重点培育宪法(线下课程)、法经济学(线上线下课程)、经济法(线下课程)、国际私法(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物流法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社会实践)等优质课程。

(五)加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卓越法治人才协同育人工作

加强实践教学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构建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强化实践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课程开发有序推进。构建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度融合高校实验实践条件,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促进培养与需求对接、科研与教学互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建设一批稳定高质的校外法学实习实践基地平台,搭建了立体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群落,推进司法局、法院、检察院、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等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综合系统网络化平台,完善法学专业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与平台体系。围绕着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组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师,建设好双师型课堂,双师队伍,在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在学科竞赛、课堂教学、教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组织好大学生创业科研计划立项、中期检查、结项答辩、优秀大创项目推优评审工作。

根据《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重实践、深协同”的精神,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强化协同育人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贯通融合,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着力强化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法学专业实践内容在课程中的比例。探索新型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融入更多实务内容,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加大双师课堂、企业家课堂、司法实务课堂、法庭在线课堂等实践教学课堂建设。用好38家法学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源,发挥双师队伍作用。深化与实务部门的合作机制,资源共享,将实务、教学与研究密切融合,实现合作共赢。 

(五)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全面提升毕业论文质量

落实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毕业论文全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对选题、开题、中期、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严格实行毕业论文查重制度,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等问题,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指导教师投入更多精力指导学生;在校级评优基础上,争取有2项优秀毕业论文参评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六)深化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重视法律经济学学科建设,组织法律硕士申报准备工作。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做好支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发表论文,在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引导研究生要学习研究方法,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学会撰写学术论文;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争取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争取获得奖项;指导研究生结合撰写的毕业论文,争取发表高水平论文。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组织学生走出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指导、集中研讨等方式,开拓学生研究和学术视野。基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加强研究生学术训练的目的,继续做好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立项与研究工作。

(七)积极准备法律硕士申报,力争法律硕士学位点申报成功

高度重视申报法律硕士点对我校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在法学一级学科实现硕士学位点突破。深入开展科研项目申报促进、高水平论文发表攻关、流通法制论坛等系列学术论坛召开、高级别奖励申报、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育、法律经济学生研究生精细化培养、学院资产管理规范化等各项工作,充分重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各方面工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整合资源、凝练特色、突出优势、积累成果;带领全院教职工培育产出高水平教学和科研成果,以坚定的决心和扎实的行动推动法律硕士学位点申报目标的实现。

二、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全面提升科研工作水平

(一)加强科研工作组织管理协调

及时制定科研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科研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明确,保障措施得力;重视日常科研管理,能够及时落实学校的有关部署,科研管理工作规范;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整合研究团队;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督促、检查和指导。已有省部级科研平台机构的,能够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建设与运营管理,通过上级管理单位的考核;无省部级科研平台机构的,积极建立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校内研究机构并在科研处备案,工作有成效。

(二)组织好科研项目申报、开展高水平论文攻关与辅导

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法学会项目和司法部课题,并邀请专家进行辅导。积极鼓励老师撰写高水平论文,并组织有关辅导讲座对教师科研工作给予必要指导。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与国家、中央重大法治问题,鼓励教师们撰写高水平论文,并组织有关辅导讲座对教师科研工作给予必要指导,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与国家、中央重大法治问题、法治前沿问题开展研究。

(三)推进著作出版,开展系列学术讲座与对外学术交流

制定实施学术专著支持计划,出版学术专著4部。做好专著后续成果转化与成果申报工作,申请后期资助高级别项目。积极开展对外开放合作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理论问题、技术问题,开展产学研服务,不断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组织对外学术交流合作工作。

(四)举办流通法制论坛等学术会议,提升学校流通法学社会影响力

主办大型流通法制论坛1次,由北京物资学院和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共同主办,北京物资学院法学院、北京物资学院流通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商业法研究会流通法专业委员会、《商业法评论》编辑部共同承办,扩大流通法学社会影响力,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围绕流通法学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法学院教师在校内举办系列学术沙龙;邀请校外实务专家开办学术讲座;鼓励法学院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开拓学术视野,提升学术研究能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三、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青年骨干教师

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引进学科带头人1-2人,为实现法学一级硕士点申报做好准备。对现有教师队伍,一方面依托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政策,积极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立足专业教育的实际需要,支持有能力有抱负的中青年教师赴国外访学,拓宽教师国际视野,另一方面按照教育教学的需要定期安排教师进行国内业务培训、研修。

(二)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青年教学名师

发挥好现有北京市级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调动和增强各级各类教师参与教学、投身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教师个人及团队人才培养能力。积极组织鼓励骨干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申报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奖项,积极组织申报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切实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教学能力

发挥好法学院在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和最佳教案奖的青年教师彭幸老师示范作用,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准备工作,参加我校十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为2021年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做准备,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加强国内外交流,推进实质性合作

(一)深化对外合作交流,加大国际合作力度

法学院继续促进对外合作办学,继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签约商业法律专业3+1项目,今年1名学生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商法学院毕业取得双学位,并继续在英国攻读研究生,进一步提升了法学院办学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内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切实跟进落实已有合作交流项目,加大校际访问学者和学生交流互换力度,并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渠道和新项目;同时,努力拓展对外合作渠道,继续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

(二)加强与兄弟院校交流合作,全面提升教学与科研工作水平

继续加强与中央财经大学开展合作的项目正在推进,将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发展、研究生和本科教育方面推进合作,引智入院,重点突破。积极实施与西南政法大学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国际物流规则研究中心,实行双挂牌,双主任,积极推进国际物流规则研究。加强与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对交流合作事项,提升我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再上新台阶。加强与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合作,在共同组建北京市法学会交通运输法学会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教学、科研、学生交流等合作。

(三)深化北京高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联盟合作,全面提升我校法学专业对外合作水平

北京物资学院是北京高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联盟首届12家理事成员单位之一。充分利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联盟平台,深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警察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农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所高校、实务部门的合作;共享法学教育先进理念、成功办学经验、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北京市高校法学专业合作交流,综合优化各高校的专业培养模式,扩大优势学校人才培养的示范性效应,优化配置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我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